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46篇
  免费   2250篇
  国内免费   2119篇
测绘学   1059篇
大气科学   1825篇
地球物理   1767篇
地质学   5501篇
海洋学   1229篇
天文学   141篇
综合类   637篇
自然地理   956篇
  2024年   65篇
  2023年   216篇
  2022年   283篇
  2021年   308篇
  2020年   276篇
  2019年   397篇
  2018年   407篇
  2017年   251篇
  2016年   299篇
  2015年   344篇
  2014年   560篇
  2013年   447篇
  2012年   470篇
  2011年   417篇
  2010年   427篇
  2009年   431篇
  2008年   432篇
  2007年   421篇
  2006年   443篇
  2005年   408篇
  2004年   381篇
  2003年   330篇
  2002年   326篇
  2001年   312篇
  2000年   324篇
  1999年   279篇
  1998年   324篇
  1997年   380篇
  1996年   364篇
  1995年   316篇
  1994年   310篇
  1993年   252篇
  1992年   265篇
  1991年   251篇
  1990年   235篇
  1989年   205篇
  1988年   117篇
  1987年   113篇
  1986年   101篇
  1985年   101篇
  1984年   102篇
  1983年   75篇
  1982年   79篇
  1981年   55篇
  1980年   37篇
  1979年   24篇
  1965年   13篇
  1959年   14篇
  1958年   30篇
  1957年   1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以2006年夏季敦煌野外观测的探空资料为基础,对比研究了西北的荒漠区晴天、阴天大气边界层的构造以及对应的陆面过程。结果表明,西北荒漠区晴天和阴天的对流边界层以及稳定边界层均比中国中部、东部地方发展旺盛。相比而言,晴天的边界层在构造和陆面过程都和阴天存有较大差异。晴天对流边界层高度可达3.5 km,稳定边界层高度约为1 km,而阴天这两者的日最大高度分别仅约为2.5km和0.2 km。除边界层高度外,西北荒漠区的比湿表现为阴天高于晴天,晴天比湿随高度变化幅度大于阴天,阴天从地表开始向上200 m内出现较弱的逆湿现象,而晴天不出现逆湿现象。造成晴天、阴天边界层的不同原因主要是热力因子和动力因子差异。首先,强烈的太阳辐射、较大的感热通量转化率使得晴天比阴天热对流发展更加旺盛;其次,近地面水平风速晴天的速度均比阴天大,这种以湍流形式的动力作用也为晴天边界层的发展高度大于阴天提供了一定的动力背景。对流边界层在发展初期受陆面热力因子影响很大,没有了稳定边界层的限制后就会迅速发展,而且发展在时间上与净辐射、地表温度、感热通量的日变化中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这与能量的转化和传输有关。  相似文献   
992.
中国泛华北地区冷季高架对流特征气候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洲洋  俞小鼎  王秀明  周小刚 《气象》2018,44(2):258-267
本文利用常规地面、高空、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灾害性强对流天气监测记录资料以及NCEP分析数据,对2000—2015年泛华北地区(32.5°~53.5°N、105°~135°E)冷季(除6、7、8月以外)高架对流时空分布特征、锋面环境特征以及不稳定机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泛华北地区冷季高架对流多发生于河南中北部、山东西部及河北中南部。从季节分布来看,2和11月是冷季高架对流发生最多的月份,呈"双峰型"分布特征。冷锋是引发泛华北地区冷季高架对流的主要锋面系统,约占高架对流事件总数的60%。高架对流发生时常伴随有较强的冷垫及锋面逆温,有超过半数的高架对流发生在温差超过6℃的逆温层之上。逆温层顶高多位于850hPa之上甚至能达到700hPa。高架对流发生时多伴随有20~30m·s~(-1)的0~6km强垂直风切变,这一强斜压特征有利于条件对称不稳定及其导致的高架倾斜对流的发生。经过分类与统计发现,条件对称不稳定和弱条件稳定度或近湿中性大气层结下的锋生强迫引发的较强上升运动是造成华北冷季高架对流的主要不稳定机制。  相似文献   
993.
基于3 h间隔的浙江快速更新同化模式资料、常规探空资料和临安双偏振雷达资料反演产品对浙江地区2015年12月5日的首场降雪过程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到了较高的云顶高度、较低的云顶温度、较低的零度层高度、较低的低层平均温度、稳定的底层冷平流以及特殊的地形是浙西北地区在较高的地表温度情况下易形成降雪的原因;同时对临安双偏振雷达产品资料进行了分析,首次提出浙江地区此类降雪的双偏振雷达产品特征,并得到了判别阈值.希望借助两方面的研究来减少此类降雪天气的漏报率和可预报性.  相似文献   
994.
通过对广州南沙2016年颗粒物PM_(10)和PM_(2.5)的质量浓度、能见度和气象要素等资料的分析,发现细颗粒物PM_(2.5)是影响能见度变化的重要因素。PM_(2.5)质量浓度和相对湿度(RH)增加,能见度下降,低能见度对应较高的相对湿度和较高PM_(2.5)质量浓度,高能见度的出现则对应较低的相对湿度和较低的PM_(2.5)质量浓度。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颗粒物质量浓度对能见度的影响越来越小,此时颗粒物对能见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吸湿作用,吸湿作用最为明显的是雾和霾的混合区间80%≤RH≤90%。PM_(2.5)质量浓度对能见度的影响随着RH的增加阈值减小,当相对湿度低于90%时,颗粒物质量浓度值减小时,能见度随相对湿度的增加反而降低,尤其是60%RH≤90%的区间,能见度下降明显。  相似文献   
995.
利用那曲市7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建站至2015年的冰雹日数资料,分析了那曲市冰雹日数时空分布特征及气候突变情况,并分析了2012—2016年色尼区单站冰雹日、雷雨日个例,揭示了色尼区冰雹、雷暴发生前的环境条件。结果表明:那曲市年平均冰雹日数呈减少趋势,减少趋势最明显的是申扎县,每10 a减少4. 9天,减少趋势最弱的为色尼区和班戈县,每10 a减少1. 9天,减少趋势均通过了0. 01的显著性检验;不同区域各代表站均显示减少趋势且出现突变现象;那曲市冰雹天气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大多集中在6—9月;降雹时间多集中在14—20时,占全天的78%。对那曲市色尼区冰雹日和雷雨(无降雹)日个例分析表明,高原较强对流发生在0℃层高度低(多在1.5 km高度以下)、CAPE值小(多在500 J·kg~(-1)以下)、风垂直切变弱的环境下,与平原地区大冰雹环境差异显著,因而高原冰雹绝大部分为直径5 mm以下的小冰雹,严格意义上应称为霰;雷雨天气低层较雹日的更暖湿,其温度露点差略小于雹日的,露点比雹日的高,因而雹日抬升凝结高度高于雷雨日的。  相似文献   
996.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及新疆区域自动站、乌鲁木齐风廓线雷达、多普勒雷达资料,针对2015年2月13日发生在乌鲁木齐地区的一次雨雪天气过程,从大气背景环境、风温垂直结构、冷暖平流及雨、雪相态转换成因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寒潮降水天气的大尺度环流背景是中亚地区高空脊向极区发展,脊顶北风引导极地冷空气南下,在西西伯利亚地区发展成大槽。大槽东移进入新疆地区后,槽后冷空气与北上的西南暖湿气流在天山山区汇合造成此次寒潮降水天气。乌鲁木齐机场出现雪转雨再转雪等相态转换,是由于先受冷平流控制,随着地面冷锋前部暖平流临近,低空暖层厚度加大,降雪粒子在降落过程中融化为雨滴,地面降水相态转为雨夹雪和雨,冷锋系统进入后,再次处于冷平流控制下,降水相态再由雨转为雪。风廓线雷达风场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空中冷暖平流的性质和转换与降水相态变化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风廓线垂直速度显示,降雪粒子与雨滴粒子相比,垂直速度较小且雨滴粒子主要集中在1000 m以下。利用多普勒雷达产品分析地面冷锋的移动、空中冷暖平流的变化,有助于对降水相态变化的预报。  相似文献   
997.
利用WRF模式和GFS资料对2016年11月28—29日乌鲁木齐机场一次冻雾天气过程进行预报,针对不同微物理过程、近地层、陆面过程、边界层等方案设计了13个预报方案组合,并将预报结果与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此次冻雾过程预报中,模式对陆面过程、近地层、边界层等参数化方案组合较为敏感,最优方案组合微物理过程为WDM6、近地层方案为QNSE,陆面过程方案为Noah,边界层方案QNSE。以最优的方案组合预报结果对此次冻雾进行分析,发现利用模式预报的环流形势、层结条件、温湿条件、混合条件等能够很好的判断出此次冻雾过程。就此个例而言,WRF模式预报的机场上空稳定层的变化,湿层结构、风场的水平和垂直结构等,对冻雾的生消以及冻雾过程中的能见度变化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98.
海冰具有良好的热力隔绝效应,它通过影响海洋和大气的热交换进而影响全球的气候变化。海冰密集度是极区海冰研究的重要指标之一。为实现高空间分辨率多类型海冰密集度的估算,本文将亮温极化梯度率和光谱梯度率引入基于全约束最小二乘法(fully constrained least squares,FCLS)的海冰密集度估算方法,并利用南极海冰过程与气候计划(Antarctic Sea Ice Processes and Climate,ASPe Ct)对改进方法的精度进行验证,然后与NASA Team2(NT2)算法和ARTIST Sea Ice(ASI)算法获得的海冰密集度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3种算法中本研究的方法精度最高,全年均方差13.8%,偏差为-0.7%;改进的方法对多年冰的估算精度优于一年冰。  相似文献   
999.
青海可可西里东北部多秀湖和盐湖水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6年3月系统采集了青海可可西里东北部多秀湖和盐湖的湖水及其入湖冰川融水。研究发现,两个湖泊湖水中离子含量均较高,主要阳离子含量顺序均为Na~+Mg~(2+)K~+Ca~(2+),主要阴离子含量顺序均为Cl~-SO_4~(2-)HCO_3~-CO_3~(2-);而入湖冰川融水的离子含量非常低。根据库尔纳可夫—瓦良什科水化学分类标准,多秀湖湖水属于硫酸盐型—硫酸镁亚型,盐湖湖水属于硫酸盐型—硫酸钠亚型。多秀湖和盐湖湖水Li—Mg—B的相关性均为正相关,说明两个湖泊中这3种元素的物质来源、搬运条件及富集环境具有很强的相似性。由于气候变暖导致大量矿化度低的冰川融水注入盐湖,矿化度较低的卓乃湖和库赛湖决堤湖水泄入盐湖,使得盐湖的面积较1997年扩大了5倍,湖水的矿化度降低了约10倍,而多秀湖近些年湖水矿化度变化较小。多秀湖湖水矿化度以及Li~+、Mg~(2+)和B_2O_3含量均较高,具有较好的资源潜在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00.
国内旅游的个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旅游产品的策划和营销更加依赖于对个人旅游动机的分析。目前存在本真性理论在国外旅游研究领域受到了关注,该理论对于分析个人旅游动机具有潜力。在全面介绍存在本真性理论发展脉落和进展的基础上,分析了该理论在解释旅游动机方面已经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不足。通过文献综述,本文认为存在本真性概念通过与疏离、焦虑等概念有机结合,在综合概念层面上形成一种独特的旅游功能和旅游动机的解释机制。但仅从存在主义和心理学视角展开的存在本真性概念,忽略了不同情境下环境资源对疏离、焦虑及本真自我的影响,从而使现有的存在本真性理论无法进一步深入到细分市场下的旅游动机分析层面。本文尝试将环境、资源和可能性对自我实现的意义纳入到相关概念的分析框架之中,在此基础上重新解构本真自我的概念,分析其基本类型和实现的条件,并在日常生活工作环境与非惯常的旅游环境中对接疏离、焦虑的基本类型,探讨旅游对于促进本真自我的功用,最终建构了一种能够用来指导个性化旅游产品策划和市场营销的旅游动机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